<<<写在前面>>>

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最近虽然忙了点,但也是在实践中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,也不算是机械地重复劳动。

必先利其器

电学出生,工作必然离不开示波器,MDO-2000E是相对较老的示波器了,就像大学里面的那种一样,能用但不好用,通道命名需要滚轮选择字母,常用的截图只能通过外挂U盘保存,效率非常底下。偶然间挪动示波器的时候发现背后有一个网口和 USB-TypeB 接口,这意味着他能够外接设备,必然有相应的上位机下位机。

官网一搜还真有,在 github 还有一个仓库存放源代码,还是古老的 python2.7 版本的,用conda 搭建 python2 环境还是有诸多问题,升级 python3 的时间成本有点高,只想在基本功能上加一些诸如编辑通道名称,控制示波器模式等等简易功能(毕竟公司做事搞得花里胡哨也不太好)。

经过我的一顿倒腾,使用源码成功运行了基于python2 的上位机,功能还在完善中,UI 不打算大改了,原本的 QT 能够满足一般需求。自从有了这个上位机,工作效率提升了一倍(闲下来的时间可以肆无忌惮的摸鱼了)。

或许就像亚伦·斯沃茨说的那样:创造力来自于把你在其他领域学到的东西应用到你工作的领域。创造力也不止于此,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就是创造力,当今的计算机也就是软硬结合的最好体现。编程思想不仅仅用于编程,他也是一种思维方式,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。凡事技术工程,皆有其中门道,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是算法的碰撞。

上位机
上位机

阿尔卑斯即视感

球拍胶套老化了,正打算换成 DIY 的(能够自己换胶套的那种),网上四处搜寻什么样的球拍好,知乎搜了一圈推荐,偶然看到有大牛画了一个拍子 3D 打印的,于是便向朋友借了打印机,由于材料颜色有限,拍柄看起来越看越像阿尔卑斯糖果(橙子味的那种)。

拍子打击球的时候和传统木制球拍不完全一样,感觉更"软",声音更脆,更响,拍体有明显的震动,有点震手。

服务器

我已经拥有了三台服务器(其实就是电脑,性能还很垃圾的那种),一台 AMD-FP6,一台 联想M910X,CPU:i3-7100t,一台就是最近弄的十二代小主机。每台都是 ubuntu系统,也不知道搞这么多干啥用…一个跑AI,一个跑存储当NAS用,还有一台本来想做一个本地博客,用公网 IPV6 映射到 CF 的域名上,但是考虑到其他路由设备安全问题,暂时搁置了这个想法,等到有精力的时候再去整理他。